阿旺旦增曾说:人只有跌入谷底,才知道做一个平凡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。
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吐槽,“生活太难,我想自闭”。
实际上,这里的“自闭”只是一种情绪表达,并不是病理性的自闭症。
有人说,自闭症的孩子都是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”。
即使坐在你的对面,他也不会跟你有眼神交流,对你的问题基本上也是充耳不闻。
他就在你的对面,但两人之间仿佛隔了数千光年、数万光年。
爱珍(化名)是自闭症孩子可可(化名)的妈妈,没有人知道,自闭症,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十分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幽灵,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什么。
可可今年10岁,4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。
作为母亲,爱珍从一开始的无法相信到与命运抗争,再到深感焦虑、绝望,最后选择面对现实,走过了一段充满挑战和艰辛的旅程。
以下是爱珍的自述。
01
可可打小就比一般的孩子要乖、要好带,别的小孩一两岁时还会经常嚎哭,但是印象中在可可一岁以后就很少听见他哭闹了,他奶奶也说孩子很乖。
当时我跟老公还很庆幸,可可真懂事,知道爸爸妈妈累了一天了,晚上不吵不闹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开始注意到他和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异。
刚开始是喊他名字逗他的时候,时常不会得到反应,看他的眼睛也不会跟你有眼神交流,当时只以为是白天工作,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,就没多想。
因为我们俩白天得上班,所以是可可的奶奶在带他。
婆婆总说可可像他爸小时候,都很内向,不过比他爸爸还要内向。
现在检讨的话,我们当时错过了很多次早发现问题的机会。
我有一次早下班,在小区院子里看到他奶奶推着他遛弯,他看到我没有一点点的惊喜,反而把脸扭到一边,我当时很生气,以为他装没看到我。
当时我们的脑子里啊,压根没有自闭这个字。
02
在可可三岁时,我们发现可可比别的小孩发展慢,而且语言能力很差,说不了整句的话。
我们一开始没把当回事,他奶奶也说可可爸小时候长得也慢,过段时间就好了。
后来可可上了幼儿园,问题更多了,首先就是不跟别的小孩一起玩,然后上课别的小孩积极活跃,他就一个人在那静静地呆着,要么就是想小便,拉着老师的手不说话,最后尿在了自己身上。
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,我带着可可去了医院。诊断结果是:轻度发育迟缓,尤其是语言和社交,相当于不到两岁孩子的水平。
关键是进行了孤独症ABC的检测,检测结果是临界。
拿到写着自闭症三个字的诊断书时,那个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的,现在回想那个时候,我想不起来那几天是怎么过来的。
主要是不敢相信,好好的一个孩子,怎么可能是自闭症呢?
后来换了好几家医院挂号,最终都是得到相同的结论。
当时就很怕、很懵,尤其是医生说这个病现在还治不了并且一般来说会伴随终身,那更怕了。
就觉得还不如说这是癌症或者是别的什么病,最起码能知道能不能治,能看到一点点希望,即便治不了,也能知道他可能什么时候会没了。
但这个是无期啊,是要伴随他一辈子的,可可才三岁,人生都还没开始呢,就已经停在这了。
都说孩子是家长生命的延续,他没了,我也没了!
为人父母的又有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……
03
接纳,是自闭症孩子康复的第一课。
在接受现实之前,我们一家人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。
在可可刚确诊头一年,那时候真的是病急乱投医,我们俩好歹也算是读大学出来的,那时候什么都不管了,针灸推拿、求神问仙、各路大神,能试的都试过了,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。
当时可能就是需要这么一个发泄的过程,不然真的会憋疯。
在这之后,我开始真正了解自闭症,也找到了一些支持组织和医生的帮助。
尤其是自闭症互助群,真的,很多时候别人再多的安慰都比不上“同类”的一句:我懂,我也这样过来的。
另外就是寻求专业帮助,不光是针对可可,也包括我们夫妻俩。
自闭症不像我们平时的感冒发烧,病了打针吃药就好,它是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,孩子要进行康复训练,得有人照顾,带他去机构培训,这都需要我们俩有足够的心理跟时间上的准备。
目前我是辞去了工作全程陪着可可进行各种培训,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是我老公,虽然压力很大,但是这几年看着可可的训练成果,我们俩还是挺欣慰的。
现在可可10岁,我最欣慰的是他的自闭症不算严重,要知道虽然都是自闭症,但是不同的人可能严重程度天壤之别。
大概7岁开始我就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,教他洗衣服、做饭、乘公交车、坐地铁,骑自行车等,他最喜欢骑自行车,每天我都会带他去人少的路段骑车,他知道要走自行车道,会看红绿灯,这我觉得就很好了。
04
我对未来现在就一个希望跟一个担心:
我只希望他在人堆里不要一眼就被人挑出来
担心的是我们俩毕竟大他快30岁,将来也会走在他前面,到那一天他该怎么面对这个世界
如果说愿望的话,那就真的希望有一天可可脑子里短路的那根筋忽然就搭上了,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上普校、上大学、谈恋爱、结婚生子……
有时候真觉得时间不够,就想着趁着他还小,多教他点东西,这样将来即便他不能独立生活,也能少为看护他的人添麻烦。
社会上对自闭等群体的包容度是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的。
自闭症患儿就算经过了科学的康复治疗和融合教育,其社会功能也很难完全与普通人一致,进入社会后难免遭到歧视。
让患有自闭的人士能融入社会,是所有自闭家长的诉求。
但现实是,很多自闭症人群终其一生只能生活在家庭、特校等有限的圈子里。
在未来,不论是自闭症家庭还是我们这个主流社会,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